這幾年相信大家都有種感覺: 生孩子的人越來越少了。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,從2016年我國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以來,當年的新生兒為1786萬,人口出生率為13.6‰,此后每年的出生率都在逐年下降。 等到2022年末,全國出生人口僅為956萬人,對比6年前近乎腰斬。 而人口減少最直觀的表現,就是醫院里的產科,率先迎來了“寒冬”。 
產科率先迎來“寒冬” 人們越來越不愿意生娃,產科的“生意”自然也就沒那么紅火。 前段時間,一家醫院的婦產科醫護人員接受采訪時表示: “前些年最多的時候,年分娩量能接近3.4萬,現在分娩量大概是2.5萬,少了將近1萬?!?/font> 很多婦產科從業者都發現,大城市的產科已經從當初的“一床難求”,變為“資源沒那么稀缺”。 以前產婦問的是“能不能加床”,而現在變成了“有沒有單間”,直接上了一個檔次。 而在縣城里,這樣的趨勢更加明顯,有相關從業者切身感受,下降了一半還要不止。 悄無聲息間,產科似乎已然迎來“寒冬”。 并且這還沒完,除了分娩量下滑、產床在等待啼哭之外,更嚴峻的問題在于,分娩群體中二胎、三胎比例增加,高齡孕婦增多。 換句話說,現在愿意生娃的年輕人越來越少,直接導致了整體分娩量的下降。 
現在的年輕人不生娃了 其實不僅是產科,人口減少另一個直觀表現,就是現在的幼兒園招生。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前幾年同事家孩子上幼兒園,入園需要搖號不說,還要半夜排隊。 凌晨三四點鐘,幼兒園門口給娃辦入園的家長們排起長隊,絕不是什么夸張的說法。 可最近這兩年呢? 別提半夜排隊了,幾乎每個周末都可以看到幼兒園四處分發招生廣告,倒閉關門的更是不在少數。 歸根結底,現在的年輕人是真不愿意生娃了。 一提起年輕人生娃的問題,很多老人動輒表示,以前條件多么多么艱苦,不是照樣把孩子養大了? 現在條件好了,反而不愿意生娃了,年輕人太“矯情”。 但問題在于,以前養娃跟現在養娃真不一樣,現在年輕人的生育觀念和過去已經有了本質區別。 如果無法給孩子好的條件,盡量讓孩子過得更幸福,干脆就選擇不生。 而且現在養育孩子的成本之高眾所周知,奶粉錢,尿布錢,各種課外輔導班、興趣班的開銷,哪樣都不是小數目。 再加上養孩子還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,每天上班,如何養娃帶娃? 作為一名寶媽,如果因為生育,職業生涯受到影響怎么辦? 這些都是生育需要付出的成本,對于很大一部分年輕人來說,養孩子的負擔太重了,實在難以承受。 因此,本著對自己負責、對孩子負責的考慮,不愿意生娃的年輕人自然越來越多。 
年輕人不生孩子是不對的? 不愿意生孩子的年輕人越來越多,有“專家”坐不住了。 前段時間某位專家表示: 按照貝克爾經濟學家的行為經濟學說,子女也是消費品,而且還是長周期的消費品,是可以帶來長久回報的耐用消費品。 所以年輕人不生孩子是不對的,你沒有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,孩子的價值超過購買其他消費品的價值。 
此言論一出,瞬間引發熱議。 大家爭議的焦點,除了對專家這種“催生”的方式感到反感外,更多是認為不應該將孩子看成“消費品”。 雖然孩子的生產和養育確實需要付出成本,但顯而易見,孩子本身的意義遠比金錢上的付出要更重要。 沒有任何父母生娃,是為了計算投入產出比,從孩子身上榨取價值。 勸年輕人生娃沒有問題,生娃也確實沒有一些年輕人想象中那么糟,就拿我身邊來說,從“鐵丁”變為“曬娃狂魔”的寶媽也不在少數。 有些年輕人可能前幾年還想著“無兒無女我享?!?,轉頭就結婚生子,對孩子愛的不行,渾身散發母性光輝。 歸根結底,生育是件完全主觀的事,年輕人對其會有自己的考量。 只要養娃壓力小了,經濟負擔沒那么重了,何愁年輕人不愿意生娃呢? 結語: 從婦產科到幼兒園,乃至于商場、游樂園,生育率降低帶來的影響是波浪式、全方面的。 而我們作為普通人,生娃與否完全是個人主觀選擇,要不要生,關鍵在于自己是否能夠承擔選擇所帶來的結果,只要能盡量幸??鞓返囟冗^一生,就已經足夠了。 今日話題:你對年輕人不愿意生娃的事情怎么看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