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友提問:女生在什么時候懷孕損失最??? 問題描述:我21歲大二在校學生,大三準備考研,現在突然想到這個問題,是大四生比較好,還是考完研生,還是讀完研找工作前生比較好呢?主要大學畢業少說也有24了,年輕一點生孩子身體恢復比較快,不太在意家庭什么的,只覺得應該留一個自己的后代,大家幫我權衡一下。 
女生只要選擇生育,就沒有什么時候是損失最小的。 女生通常不指大齡女性,未成年也無需考慮。最佳生育年齡范圍內(23~30歲),整體妊娠風險相近,個體差異很大。 (雖然本篇科普會打擊很多女性的生育積極性,但凡是選擇生育的女性,都應該有所了解) 
據世衛組織的數據,全世界每年多達2000萬女性會因為懷孕造成健康問題[1]。 而全世界每年出生1.5億人,哪怕算上流產的,懷孕的女性以2億作為基數,也有多達10%的女性會因為懷孕出現健康問題。 而據《柳葉刀》的一份數據表明,全世界每年因妊娠并發癥而死亡的女性達到20多萬人,相當于每1000人中就有1個,20世紀末甚至每600人便有一個[2]。 
產婦死亡的最常見原因有: 產婦出血(占總死亡人數的1/3) 產后感染(占總死亡人數的1/10) 妊娠高血壓相關疾?。ㄕ伎偹劳鋈藬档?/7) 梗阻性分娩(胎兒卡在盆腔,占總死亡人數的1/20) 流產(自然流產,宮外孕流產,人工流產,占總死亡人數的1/10) 雖然相比起二三十年前,中國的妊娠死亡率已經大大降低。 但依據2022年國家衛健委的最新數據,數據依舊高達16.1/10萬(中國交通死亡率已經遠低于這個數值[3],2021年中國交通死亡人數61703人,相當于4.4/10萬),也就是說,每100萬個選擇生產的女性,就會有161人因為妊娠死亡。 
2021年,中國出生了1062萬人口,這數字的背后,也意味著多達1710名女性因為妊娠而死亡。 一位決定懷孕生產的女性,她的死亡風險,大致相當于多疊加半次一年的車禍死亡風險+自殺死亡風險。 懷孕本質上是在內源性病毒HERV-W家族的控制下,胚胎滋養層細胞增殖并侵入母體子宮內膜,從而著床,并最終形成胎盤[4]。 本質上,胎兒相當于寄生在母體內。 母體必須改變自身的激素水平,營養攝入、血氧供給,從而適應胎兒10個月的急遽膨大過程。 
懷孕后可能遭遇的損失有: 乳房觸痛:懷孕早期的荷爾蒙變化會導致乳房腫脹和觸痛,部分女性會比較痛苦。 妊娠期糖尿?。河捎诖罅磕芰康臄z入,胰腺β細胞產生的胰島素增加,可能形成胰島素抵抗,再加上催乳素和生長激素的增加,最終導致妊娠糖尿病,發生率3~9%[5]。妊娠糖尿病可增加先兆子癇、剖宮產、早產、羊水過多、巨大兒、肩位難產、胎兒低血糖、高膽紅素血癥等等的風險。 妊娠劇吐:和一般的孕吐不同,妊娠劇吐出現嚴重和持續的嘔吐,可導致脫水和體重減輕,痛苦程度很高[6],發生率0.3-3.6%。 
骨盆帶疼痛:胎兒膨大或產后,骨盤帶不穩定從而引起的疼痛,大多在分娩后三個月內消失,但對于一些人來說,它可以持續數年,甚至導致負重能力降低。發生率高達45%,25%出現嚴重疼痛,8%出現嚴重殘疾[7] [8]。 妊娠高血壓:隨著胎兒膨大,孕婦的心臟和血液系統負荷都越來越大,從而形成妊娠高血壓,發生率高達10%[9],可增加多種妊娠并發癥風險。大約16%的妊娠死亡是由妊娠高血壓造成的。 生產痛苦:雖然有少部分女性可以無痛分娩,但大多數女性分娩十分痛苦。為了能順產,往往需要輔助以會陰側切術。 會陰側切術過程: 
縫合過程: 
在中國,曾經的側切率一度超過90%,雖然現在一線城市的側切率已經降下來很多,但在落后地區側切率依舊很高。也就是,絕大多數的女性順產的過程中,都會經歷這一刀。 感染風險:產婦總感染比率大約5%左右,正常分娩的感染風險較低,難產時高達5%到13%。雖然有女性為了避免分娩痛苦,選擇剖腹產,其實剖腹產的感染風險高達50%,也就是說,有一半的人都會經歷術后感染。感染導致的死亡占孕產婦死亡的10%。 產褥期健康:中國常流傳,西方不坐月子,女性還身體倍棒。但統計顯示,產褥期87%到94%的女性報告至少有一個健康問題[10] [11],多大31%存在6個月以上長期健康問題[12]。也就說,其實西方人大多數人也有“月子病”。 
其它風險還有:產后抑郁、產后精神疾病、產后尿失禁、產后直腸瘺、貧血癥等等。 喪女喪子之痛:中國嬰兒死亡率0.5%,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0.7%,也就是說孩子5歲之前,每100對父母,就會有一對經歷喪子之痛。 其實,比起孕產婦死亡率來說,兒童死亡率遠遠高得多,相差近50倍。 再加上嬰兒和5歲以上,死亡率相差100多倍。 其實對于選擇生育的女性來說,最大概率的損失還是在子女早夭上。如果選擇了生,一定要好好保護好他/她們。 總的來說,選擇懷孕就沒有可能損失小的時候。 這也是人類直立行走之后,讓女性生育不得不付出比其它哺乳動物更多的代價。 
對于題主這樣的適齡女性,與其說選擇損失小,不如說是選擇一個能夠承擔損失的年齡。 首先,要有經濟條件,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,需要工作幾年,或者一直讀書到高學歷(博士)就業。 其次,延后風險,晚婚晚育,當然,要保證身體在足夠強的恢復能力前提下,可降低并發癥風險。 以上兩個原因,綜合考慮,其實還是在25~30歲之間合適。尤其是對于現代人來說,28/29可能是大多數人最合適的區間。 低于18歲,或者超過30歲,并發癥風險都會大大升高。 其實,生物界從來就不是公平的,尤其是對于生育來說。 
有人生孩子就像牛馬下崽一樣輕松,凡是第一胎順產無并發癥的,后續幾胎的風險也會小很多。而有的人生產就會很困難,甚至可能威脅生命。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,都有(嚴格來說只有90%)選擇生或者不生的權利。 但最后, 我還是要致敬我們偉大的母親,是她的選擇,才有了屏幕前的每一個人。 
寫在最后: 可能有人會認為本篇內容,對于生育是有負面影響的。 但本篇皆在客觀科普,唯一表達的觀點,僅僅只有: 男女都有選擇生和不生的權利。 如果您們認為向女性科普這些知識,女性就不會生育了,其實本質上您們也覺得,這是女性十分吃虧的事情。 
對于和您甜蜜走進婚姻殿堂,心愛的愛人,您們決定生孩子了,哪怕這些風險中的一小部分,您們究竟是告不告訴,您心愛的女人? 如果決定生產的是您妹妹或者女兒,您愿意讓她在相關知識無知的情況下去生育? 古代社會,每個女性都知道生育是走一趟鬼門關,但古代社會女性生育積極性低嗎? 讓女性不生育的僅僅會是一篇科普嗎? 請大家好好想想! 參考 ^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. Making pregnancy safer. Saudi Med J. 2004 Aug;25(8):1133-5. PMID: 15457606. ^Global, regional, and national age-sex-specific mortality for 282 causes of death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, 1980-2017: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[J]. Lancet (London, England), 2018, 392(10159): 1736-1788. ^中國衛健委:《2021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》 ^Frendo J L , Olivier D , Cheynet V , et al. Direct Involvement of HERV-W Env Glycoprotein in Human Trophoblast Cell Fusion and Differentiation[J].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, 2003, 23(10):3566-3574. ^Donovan P J , Mcintyre H D . Drugs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[J]. Australian Prescriber, 2010, 33(5):141-144. ^Summers A .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hyperemesis gravidarum: Anthony Summers discusses the causes, signs and symptoms of severe morning sickness, and explains how the condition should be treated in emergency care settings. 2012. ^ Wu W , Meijer O G , Uegaki K , et al. Pregnancy-related pelvic girdle pain. 2004. ^Charlotte, Walters, Simon, et al. Pelvic girdle pain in pregnancy.[J]. Australian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, 2018. ^Organization W H . WHO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-Eclampsia and Eclampsia[J]. Clinical Endocrinology, 2011, 53(2):260–261. ^Glazener C M A , Abdalla M , Stroud P , et al. Postnatal maternal morbidity: extent, causes,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.[J].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& Gynaecology, 2010, 102. ^ Rouhi M . PREVALENCE AND PERSISTENCE OF HEALTH PROBLEMS AFTER CHILD BIRTH AND MATERNAL CORRELATIONS WITH PARITY. 2012. ^Borders N . After the Afterbirth: A Critical Review of Postpartum Health Relative to Method of Delivery[J]. Journal of Midwifery & Womens Health, 2011, 51(4):242-248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