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分鐘了解走西口00:54
走西口[zǒu xī kǒu]
人口遷徙事件
本詞條是多義詞,共20個義項
走西口是“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”事件之一,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,無數山西人、陜西人、河北人背井離鄉,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,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。
西口,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,包括山西殺虎口;陜西府谷口;河北獨石口,即晉北人、陜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。西口是晉商、陜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,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,陜北人,河北人。后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、商品交易的地方,包括陜西北部的神木口,河北北部的張家口以及歸化城(今呼和浩特市)。
西口大多數都是西北區域。以山西西北。有經商的,有的種地,有的經商賠了,在安穩種地。大多數是14幾年,比
闖關東還要早。西口大多數都是西北區域。以山西西北。有經商的,有的種地,有的經商賠了,在安穩種地。大多數是14幾年,比
闖關東是在清朝
19世紀(1801年至1900年)開始的
走西口是在明代中期(1400年到1500年)就開始了。
所以走西口更早。

走西口、闖關東之高峰期,是在清代與民國時期。走西口是以山西籍人為主,經山西右玉縣殺虎口到塞外蒙古地區謀生的活動。央視播放的《闖關東》電視劇則反映了以山東籍人為主,到山海關外的東北地方謀生活動。
山西人走口外,西口——殺虎口是一條途徑,另外還有別的途徑,如經張家口到塞外,故走張家口者又稱走東口。闖關東,有陸水二路,陸路即經河北,越山海關到東北;山東有數千里海岸線,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,從山東登州(蓬萊)乘船數日可達遼東,故水路為山東人赴東北又一重要途徑。
山西人走口外,山東人闖關東,都是十分艱辛之路。殺虎口是到塞外的一條重要途徑,但這里土匪盜賊甚多。有民謠云:“殺虎口、殺虎口,沒有錢財難過口,不是丟錢財,就是刀砍頭,過了虎口還心抖。”到了口外,戈壁沙漠,嚴寒風雪,困難重重。山東人闖關東,水路有風浪之險、海盜之害。陸路不僅路遙山阻,且沿途蒙受土匪、土豪、鄉霸、酷吏之害。所以,走西口、闖關東都是一次次生活、生命的搏殺。
盡管如此,人們為什么仍要冒著極大的風險走西口、闖關東呢?以山西來講:一是地臨蒙古,位處中原農工經濟與蒙古畜牧區間,具有地理條件優勢。二是山西土瘠民貧,十年九旱。尤其西北地區更為嚴重,有民謠云:“河曲保德州,十年九不收,男人走口外,女人挖野菜”,為生活所迫,不得不外出謀生。三是清王朝時赴蒙古實行有限“開放”政策。明代,蒙古部落與明王朝是軍事對峙狀態,明王朝沿長城設九邊鎮,駐扎軍隊,防蒙古部落南下“騷擾”。清王朝對蒙古實行懷柔政策。清統一全國后,蒙古畜牧地區與中原農工地物資急需通過交流,滿足民生之需,使清王朝不得不有限“開放”,經批準后允許中原人赴蒙古地方,山西人以地臨之便,形成走口外之高潮。
山西清徐縣有民謠云:“我娃娃親,我娃娃蛋,我娃娃長大了走關東。深藍布,佛頭青,蝦米海菜吃不清(劉文炳《徐溝縣志》第6章)。”據清《軍機處錄副》載:“吉林、寧古塔等處,(人參)刨夫除本地旗民外,多系山東、山西、直隸等處流籍。”
山西人走口外,山東人闖關東,對于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。首先是推動了塞內外、關內外的物資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。清代的山西人,不僅壟斷了旅蒙商業,而且開辟了一條從茶葉產地,經長江、黃河、蒙古戈壁沙漠,俄羅斯西伯利亞,直達歐洲腹地圣彼得堡的茶葉國際商洛。山東人到東北經商,明代已初顯。清軍入關后,山東商人在營口、大連、長春、安東、盛京(沈陽)等地經濟實力逐漸增強,東北商界幾乎被山東商人所把持。其次,推動了塞外與關外城鎮的發展。包頭原非城鎮,是山西祁縣人喬姓先在此地開辦復字號商店,逐漸繁盛,形成城鎮,故有“先有復字號,后有包頭城”之說。遼寧朝陽縣,也是在晉商太谷曹氏的推動下得以發展,故有“先有曹氏商號,后有朝陽城”之說。山東人大量涌進東北,推動了遼河流域的開發,進而促使了沿河城鎮的發展,形成了以盛京(沈陽)為中心,包括錦州、遼陽、海城、開原、鐵嶺等府州縣在內的城鎮布局。其三,開發了塞外與關外的農耕經濟。明代已有山西人在蒙古南部開發農耕土地,住民稱“板升”。清代歸化(呼和浩特)一帶已漸由牧區轉為農耕區,塞外的千里沙漠,已出現數十萬頃良田。東北遼河流域,適宜農耕經濟發展,山東人在遼河流域的開發,又使得這一地區的農耕經濟有了新的發展。